
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而且還包羅了該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和文化的全過程,實際上是一家之史的最可靠藍本。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說:“族譜記載中華民族由家族團結擴充到國家、民族的團結,這是中國人特有的良好傳統觀念,應妥加應用。”毛澤東在1957年說:“搜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的資料。”周恩來說:“愛家、愛家鄉是愛國的起點,了解家情、鄉情是懂得國情的開始,只有了解家情、國情的人,才能真正熱愛家鄉、熱愛祖國。”2004年,胡錦濤在全國政協成立55周年的講話時說:“以姓氏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港澳臺和海外僑胞中,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由此可見,修編族譜的意義。
一、編寫族譜是一項極為嚴肅而浩繁的工程,它要求全面、完整、客觀地體現歷史的真實面貌。但由于時間長遠,以及記載的失散,因此,編修族譜難度很大。
家譜是記載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情況的歷史圖集,它與方志、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家譜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學、教育學、人物傳紀以及地方志的資料,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同時對海內外華人尋根認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意義。
一部完整的家譜要包括譜名、譜序、凡例、譜論、圖像、恩榮錄、源流考、祖規守法、世系五服圖、先世考、祠堂、傳紀、族產、契據文約、墳塋、年譜、吉兇禮、藝文、名績錄、仕宦記、字輩譜、續后篇、領譜字號等多項內容。
其中,“譜名”指的是家譜的名稱,多稱為家譜、宗譜、族譜、統譜、房譜、支譜等,為了表明家族來源和纂修時間,有時還在家譜名稱前加以注明。譜序即一個家譜的序言,一般放在家譜的首位,少則三兩篇,多則十余篇,內容包括修譜緣由與目的。由于作序的人都有一定的身份,甚至還有的出自鴻儒名宿之手,因此,序的質量大多數是很高的,甚至有人稱它為家譜上的金光飾物。
“凡例”部分,一般是闡明家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譜論”則是收錄古人關于家譜修撰的意義與作用的言論。“圖像”是繪制的祖宗圖像。“恩榮錄”主要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府贈送的敕書、誥命、賜字、御制謚文、碑文等。“先世考”則是對家族血統源流的考證。“祖規守法”是宗族自己制定的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規。“祠堂”是對宗族祠堂建筑歷史、創制方位等一系列有關內容的介紹性文字。“五服圖”是以圖表的形式,表明本宗族的血緣親疏關系。“世系”則以世代的形式表現承傳關系。傳紀、族產、契據文約、墳塋、年譜、吉兇禮、藝文、名績錄、仕宦記、字輩譜、續后篇、領譜字號等,也都是介紹與各自相關的內容。
二、寫族譜,有一大塊內容要寫家訓、祖訓的。據觀察,很多族譜的《古堂訓》基本圍繞以下內容,如“敦孝悌、主忠信、循禮義、礪廉恥、重喪祭、慎埋葬、省墳墓、睦宗族、尊高年、尚有德、貴有爵、恤孤寡、通有無、審婚配、端嗣續、務耕織、專職業、戒爭訟、禁非為”。
而《古家訓》則又更多寫“敦孝悌、篤宗族、和鄉黨、重農桑、尚節儉、隆學校、黜異端、講法律、明禮讓、務本業、訓子弟、息誣告、誠慝逃、完全米、聯保甲、解仇忿”等內容,也可稱之為“勸世文”。但不論是家訓,還是堂訓,在歷史上都曾起到敬宗睦族的重要作用,現在多數條規仍可適用。
有的族譜很體現古人的人性化,比如有的男子無后代的,族譜不寫“絕”,而寫“止”,以深表同情。
而譜傳的部分,記述的方法是先寫上名諱,其次記他是某公的第幾個兒子,別號又是什么。然后記他生平的德行、學問以及出身履歷,都要詳寫。最后記他的生卒年、月、日、享壽多少、墓葬何方、坐向等。又記述他娶的是什么人的第幾女,還要記她的生卒、年、壽、或單葬、或合葬,也要記明白。再記號生男幾人,女嫁何處。
如有志、銘及著作文詞,哀挽詩文等,都要錄于譜后。譜傳中,有的年輕未婚而死的,記他“無祿”;有婚配,中年而死的,記“早逝”;年老而沒有嗣續的,記“無后”。
各地墳墓祭田,其位置,繼承次序、畝數、四至,都要詳記入譜,使人所稽考,以防迷失所在。譜是用來敘述世系、分別支派的,關系很是重大,子后代孫應該加以珍重世守,不要遺失了本宗的根據。分支細葉,即使是很貧賤的,也不要遺忘掉。同姓雖很富貴也不許冒認,以亂宗派。
總之,族譜有十點要留意說明:1、開頭要記述得姓的根源。2、要記世代的由遠到近。3、要明白記載各代有什么世襲、封贈。4、有爵位的要明顯記載以示尊崇。5、有忠孝、仕進的,都要彰明出來。6、要記明妻家的姻族。7、要標明墳墓的所在。8、要記敘女子嫁往何處。9、要表所道德隱逸的隱者。10、要表所節義的鄉親。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編修族譜要適應時代要求,尊重男女平等原則,妻室及子女以及男到女家,均列入譜冊,鏟除歷史上婦女不登廟堂、不上譜冊的封建陋習。
三、要寫好族譜,首先要了解宗法。宗法是以家族為中心、根據血緣遠近區分嫡庶親疏的一種等級制度。它包括嫡庶系統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塾、慶吊、送終等事務的家法。
第二是對“族”的概念有所了解。“族”表示親屬關系的宗族、家族,有時包括異族親族。古代有三族、九族之說。還有七族、十族之說。古代的“九族”通常指的是高祖、曾祖父、祖父、父親、自己、子、孫、曾孫、玄孫。以自己為本位,上推四世,下推四世。三族說法則不一:(1)父母、兄弟、妻子;(2)父族、母族、妻族;(3)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4)父、子、孫。七族之說有二:(1)上至曾族,下至曾族;(2)父之族、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母之族、從子、妻父母。十族之說指宗親九族外,加門人。
還有,要了解什么是“大宗、小宗”。古代宗法以始祖的嫡長子孫這一系為大宗,其余子孫的世系為小宗。周天子自稱是上帝的長子,其王位由嫡長子世襲,這是天下的大宗;其余分封諸侯,對天子來說是小宗。但諸侯的王位也是由嫡長子世襲,在本國又是大宗,其余諸子封為卿大夫,對諸侯來說,卿大夫是小宗。士和庶人的關系也是如此。在宗法上,大宗比小宗為專。
當然,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什么叫“親屬”。凡血緣近的同姓本族和異姓外族都算親屬。古代“親戚”的涵義與現代的不同,有兩種意義:一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一指內外親屬,包括本宗和外姻,即同姓本族和異姓外族。
寫族譜時還要注意專有名詞的用法。比如“考妣”,舊時父死后稱“考”,母死后稱“妣”。如“考顯”、“顯妣”。《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