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義達,1947年出生,浙江奉化人,197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生化專業。歷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室主任,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姓氏群體遺傳學研究,參加或主持過多項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際合作項目,發現了中國人姓氏分布規律,創建了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學科。現已發表40余篇論文和多部專著,包括《中華姓氏大辭典》等。
袁義達:家譜是一族一姓的歷史真實的血脈延續記錄
袁義達認為,家譜是一族一姓的歷史真實的血脈延續記錄。中國人家譜經歷了傳說和歷史大約5000年,歷經地王、大臣、地方望族到平民百姓修譜的階段,與中國歷史進程和時代主流思潮是保持一致的。中國家譜最大的特征就是血統延續和繼承。在中國,每一部獨立家譜都是非常寶貴的,因為每一部家譜都能尋到的根源都是真實的。而今天我們說的通過各種姓氏文化尋根,包括家譜中開基祖以前記載的,對歷史上每一種姓氏的共同老祖宗的追溯,應是一種文化尋根。
袁義達說,我們的先祖們把歷史上各個姓氏的獨立的真實記錄“血統”地鏈接起來,形成了中國5000年不間斷的歷史,這就是我們中國人5000年來一貫的血統觀念和民族內聚力的基本要素,也正是由于血緣尋根的正統和真實性而保障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袁義達說,我作為長期從事于中國人姓氏群體遺傳學研究和社會實踐的積極參與者,從專業研究科學角度上已經證明了中國人姓氏資源的價值,姓氏是家譜的根本,也是根親血脈的“胎記”,更是一種重要的國情資源。而家譜就是記錄了每一個姓氏家庭的歷史文獻,自然中國人家譜也是一種有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
袁義達理論研究:以前宋代修家譜只能“官修”
袁義達說,在宋代以前,中國的家譜只能“官修”,也就是說,只有帝王將相、名臣才有資格修家譜。普通人如果要修家譜,是要冒很大風險的,屬于“犯上”。宋代以后,民間言論開放,普通人才開始修家譜。因為中間多年文獻斷檔,沒有人知道自己的祖上到底是誰,只能根據自己大概來自哪里,和哪個同姓官員的某一支重合,就直接跳過去了連接上了。
袁義達說,家譜文化,實際上已經成了一種信仰。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保留幾千年的家族文化。這種信仰,也是對祖宗的敬畏,讓人有根有源,知道自己從哪兒來。
實際上,對于家譜,前面是真實的,后面也是真實的。也就是說,家譜前面多少代,因為有文獻記載,是有據可依的;最近數代,牽涉自己的叔伯、爺爺、曾祖等,也是真實的。唯一的斷層就是在文獻缺失的那些年代。
袁義達在姓氏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袁義達經過多年的收集和研究所獲得的全國性姓氏數據表明,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占總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總人口達到2.7億,為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
袁義達說,隨著科學的發展,姓氏已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目前人類群體遺傳學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分支--姓氏群體遺傳學。中國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國一項特有的國情,它將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祖宗們遺留下來的基因資源的分布、當今海內外的尋根和國家的統一、今后人口發展趨勢和國土利用等許多問題,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