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草视频网_欧美一级aa片系列_婷婷亚洲综合_日本理论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您現在位置:河南省家譜文化研究院 >> 家譜周報 >> 瀏覽文章
家譜族譜的纂修要點,要修譜、續譜、造譜、識譜的,看過來!
admin 2017年02月14日

畢氏宗譜(仰榮堂) (1).jpg

因為家譜族譜能夠證明一個人的身分,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歷代都重視家譜族譜的編修。唐代以前,家譜族譜的政治作用比較明顯,選官、婚姻、人際交往都離不開它。為了保證家譜族譜的權威性,家譜族譜往往由政府纂修,由政府設置專門的機構「譜局」保存,以備必要時查驗。宋代以后,家譜族譜的政治作用削弱,但記錄家族歷史,純潔家族血統,團結約束家旅成員,教育家族后人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會生活中的聲望、地位的作用增強。除了皇帝的家譜族譜玉牒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代以后的家譜族譜均由私人修撰,政府不再干預,也不負責收藏保管,直至清代,政府才對家譜族譜中的行文和格式作出一些規定。在清代,滿族人家譜族譜尚具有一些政治作用,旗人襲爵、做官都需要出示得到官方承認的家譜族譜作為證明。與唐代不同的是,旗人的家譜族譜是由家族自己纂修,自行保存,需用時只要送交官府查驗就行了。

宋代以前纂修的家譜族譜,因年代久遠,現在已基本亡佚,無從考察其纂修情況,我們只能從前人記錄中略為了解一些。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族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的,我們從中可以對明清時代的家譜族譜纂修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河南蘭考崔氏家譜 (1).jpg

一、家譜族譜格式

 中國家譜族譜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國的為主,約占全部數量的將近90%。就這部分現存家譜族譜來看,盡管其編纂形式有所不同,編纂體例有詳有略,記載范圍有大有小,記載內容有多有少,編修重點各有側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統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體例完整的家譜族譜,大致應有以下各項:

1、譜名。一般均稱為家譜族譜、宗譜、族譜、家乘、世譜、統譜、支譜、祖譜、合譜、聯宗譜、大成譜、房譜等,也有的稱為譜傳、真譜、淵源錄、源流考、清芬錄、世典、世牒、世恩錄、故譜、族譜圖、族系、族講、石譜、世家、私譜、本書、大同譜、鄉賢錄、傳芳集、家傳簿、先德傳、系譜、譜志略、家譜族譜匯編、家模匯編等,可謂名目繁多。

2、譜序 。稍具規模的家譜族譜,卷首一定會有一篇至幾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譜族譜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譜序包括新序、舊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語、目錄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關于本族的記述。

3、譜例 。又稱凡例,主要是闡述家譜族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譜族譜在每一次續修時都會訂出若干條適合社會潮流與需要的規則,以作為修譜時所要遵循的原則。

4、譜論。許多家譜族譜都專門辟有譜論一章,專收先賢的譜說、譜論、譜議的篇章和古代經典中的有關論述,對修譜的作用、功能、意義、歷史、原理、方法等加以發明和闡述,是研究譜學的寶貴資料。

5、恩榮錄 。主要內容為歷代皇帝對家族中的官員及其家譜族譜的敕書、詔命、賜字、賜匾、賜詩、賜聯、御謚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贈諭文字等,以顯示和炫耀朝廷對該家庭及其成員的獎勵和表彰,同時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贊、遺像 。祖先及家族中歷代英賢、重要人物的圖像資料,一般為正面是遺像,背面是像贊。

7、姓氏源流 。中國家譜族譜素來有“敘本系,述始封”的傳統,明清以來各家譜族譜也大多有記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稱姓氏源流,或稱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來記述本姓來源、本族的歷史淵源、始祖、世派、遷徙、各支派間關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規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員共同制定的、用以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規,是家譜族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名稱各異,種類很多,諸如家規、家約、家戒、家法、家禮、家典、家儀、家條、族規、族約、祠規、祠約、規范、規條、規矩、條規、戒諭等。

9、祠堂 。記載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歷史,介紹祠堂的建筑規模、地理位置,收錄有關祠堂的碑文、詩文、祠聯、祠匾、祠堂圖,建祠捐資人名,記錄祠堂內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況等。

10、五服圖 。又稱服制圖。所謂五服,就是指古代喪服制度中的五種服色,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喪服是根據生者與死者的遠近親疏關系而穿著的一種服飾。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與死者的親疏遠近關系,同時又表明與死者同有關系的生者與生者之間的遠近親疏關系,所以不僅在執行喪禮時要涉及到,而且在執行宗族、家族事務及執行法律時也必須涉及,所以家譜族譜中一般都載有五服圖。

11、世系 。這是家譜族譜中的主體部分,又稱為世系圖、世系考、世系記等。這部分內容為所有中國家譜族譜共有,因而成為家譜族譜區別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顯的標志。世系表除歐陽修、蘇洵所發明的歐式圖譜和蘇式圖譜外,還有兩種比較常見:(1)寶塔式圖譜:這一圖譜形式何人所創、創于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不過最遲已在南宋時出現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產品。(2)牒記式圖譜:這一圖譜的特點是分別按世代以文字敘述先人的事跡,既不用線條,也不用圖表。

12、傳記 。家譜族譜中的傳記又稱行狀、行述、行實、事狀、志略等,其體裁有傳記、行狀、壽文、賀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傳中的資料,主要載錄家族成員中“方行可書”的“忠臣孝子”、“節婦義夫”的事跡和傳記資料。

13、譜系本記 。也稱作世序、世系錄、先世考等,主要內容與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記載本族成員的簡況,即本人名諱、父名諱、排行、字號、生卒年月、壽數等。

14、族產 。記錄家族、宗族的集體財產,如祀田、墳地、義莊、學田、義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據文約 。專門登載與記錄和族產有關的契據文約、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內部關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書及契約。

16、墳塋。 記載族中公共墳地的情況,包括墓地圖、墳向、祖墳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跡錄。記載與本族或族中成員有關的山水橋梁、亭臺堂舍、庵寺書院等。

18、任宦記。記載族中成員歷代官宦名人事跡,其內容與傳記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歷、科第、政績、功勛、著作、學說等。

19、年譜。是按照年、月、日專門記載一個人生平事跡的一種體裁。

20、藝文 。收錄家族、宗族成員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試文、萬言策、詩詞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輩譜 。又稱派語、派行詩、行第、派引、排行等,專門登載族內成員姓名排行的字語。

22、領譜字號 。中國古代家譜族譜修好后,在派發給族中成員前,對每部譜都編以號碼。

23、續后篇。 或稱余慶錄。指家譜族譜修完后,專門留空白紙數頁,留待后世子孫續,以示綿延不絕。

24、纂修、捐資人名。家譜族譜的纂修或續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許多人員,且須動員全族成員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譜族譜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譜族譜也許不可能將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譜序、凡例、世系圖、傳記、家規、藝文、字輩譜等肯定會有,家譜族譜也正是憑借上述內容將家族的歷史淵源、遷徙情況、歷代英賢等保存下來,并流傳后世。 

其實一部完整的家譜族譜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書。通過一部家譜族譜,我們可以了解到該家族的歷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變遷,居地變遷,婚姻狀況,該家族成員在科第、官職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跡,該家族的經濟情況和喪葬、禮典、家規、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譜族譜也正是將這些內容以書、圖、志、表、史的形式記錄下來,成為可與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寶庫。

二、家譜族譜的纂修

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宗族全面、詳細的記錄,堪稱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書,同時家譜族譜又起著敦宗睦族、凝聚血親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譜族譜可說是中國古代家族生省事中的一件大事了。古從對纂修家譜族譜可以說是謹慎而又隆重的,將修譜視為宗族中的頭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譜族譜時請本族或族外當時有名的文人學士撰寫部分內容或題寫序言,如歐陽修撰有《歐陽氏譜圖》、蘇洵撰有《蘇氏族譜》、曾肇撰有《曾氏譜圖》、王安石撰有《許多世譜序》、文天祥撰有《跋李氏譜》等。其主要目的是借以揚名和炫耀,但從另一側面也保證了族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一部家譜族譜從醞釀重修或續修到新譜修成,中間有許多過程,這里分別敘述如下:

1、家譜族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1)平時分項記錄族人的情況。如家族成員凡生丁口、行冠禮、結婚時均須預先立冊一本,以便以后陸續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禮祖先前,家族內各房須將男丁情況報至族里,同時將婚、嫁、卒、葬等一并報上,以作為日后修譜續修的依據。

(2)平時由各房單獨記錄,再按時匯總登錄。平時家族成員的基本情況就由各房或各支單獨記錄和掌握,各家族成員也主動將變化情況報告房長,如生丁后須報以下內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幾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每年冬至,各房長將該年的全年變動情況造表登記后送入族內,再由專人登入總冊送至族祠或派專人保存,到修譜續修之年時再拿出來使用。

(3)由各戶按時報告變動情況。如山東曾參后裔在祠堂內設有《紀年簿》,規定族內成員生子三天命名后即報告族長,登名于簿,記明出生時日;去世者,家屬半年內將死者壽數、葬地報告登記;即媳婦,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況記錄在簿;遷居外地

文章點評
在線專家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