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現代以來,考古學家們根據考古地層以及地層內出土的古代文物,特別是文物上的文字或符號來研究文字的起源,證實我國已發現的最古老,并且成系統的,具備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六種造字規律的文字,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甲骨文。
通過對甲骨文的考釋研究發現,在甲骨文中,有專門記載家族人物和世系的。從商代開始,就有了甲骨文鍥刻的《商王世系》。《尚書》說:“維殷先人,有冊有典”。此外,還有甲骨文鍥刻的《倪氏家譜》以及一些甲骨文所涉及到的“家譜刻辭”,這些我國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用文字記載的家譜,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資料與傳世文獻互證的結果表明,商代前期的先王世系以“兄終弟及”為主,“父死子繼”為輔。甲骨文祭祀制度中有“只祭所自出之先王,而非所自出之先王則不與”的原則。先商先公世系只保留了先商先公的直系世系,而旁系先公世系則被淘汰省略了,唐宋以來各種家譜的修譜方法與此是一致的。
通過對甲骨文的考釋研究,我們成功釋讀了商王朝歷代商王及其先公的廟號。將這些廟號按稱謂的先后排列起來,便得到了一份記載從商代祖先商湯到商代最后一位國王帝辛,共傳十七世、三十一位王的商王世系表。
在《甲骨文拓片精選》一書收錄的一張甲骨文拓片上,記錄有某人的先祖從“吹”至“商”,共十一世的關系。雖然該片甲骨上的人名多未被釋解,但對“貞、兄、先、祖、子、弟”的識解是準確的。由于它是甲骨文中出現的世系譜 ,因此,也可稱之為是我國最早的世系譜。
中國最古老的甲骨文家譜
在考古工作中發現的甲骨文《倪氏家譜》記錄了十三個族人的名字,其中有九個族人的名字可以識解,四個族人的名字不可考釋;表現為父子關系的十一人,兄弟關系的二人;一共記錄了這個家族十一代十三人的世系。
在周代眾多精美的青銅器中,有一件青銅器叫做逨盤。逨盤于2003年1月19 日在陜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出土。該盤方唇,折沿、淺腹、附耳、鋪首,圈足下附四獸足。腹及圈足裝飾竊曲紋,輔首為獸銜環。盤內底鑄銘文21行,372字 ,記載了單氏家族從皇高祖單公到逨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戰 、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銘文在記述單氏家族歷史的同時,也列出了相對應的西周從文王到宣王12位王的王名,對周王世系譜作了記載。從而成為銅器銘文中所見到的第一部完整的西周諸王世系譜。印證了西周王室變遷及年代世系的記載,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所擬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檢驗。
在沒有紙張的古代,古人就地選取合適的材料作為記錄家譜的載體。除了甲骨文家譜,考古發現商代末年還出現了記載家族世系的青銅器。漢至明清曾流行 在石碑上鐫刻家譜;西漢時期,隨著我國造紙術的發明,紙質家譜從此出現。如今,除了紙質家譜,以智能家譜為首的電子家譜也開始逐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