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有姓氏,血脈不會紊亂;家有譜諜,宗親才能凝聚。姓氏文化和家譜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隨著創造它的種族一起淹沒在洶涌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而中國姓氏和家譜文化,歷經數千年,始終在延續和發展。姓氏和家譜文化一直代表著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它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豐富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在中華民族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一直起著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探討姓氏與家譜的關系,充分發揮姓氏與家譜文化的特殊作用,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挺起民族脊梁,實現復興夢想,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姓氏與家譜的相互關系
姓氏和家譜,二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姓氏是家譜得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姓氏的產生、演變和傳承是家譜的重要內容,而家譜則是姓氏繁衍續存的重要載體。姓氏出現在前,家譜出現在后;姓氏區分個體,家譜記載世系。
1、 姓氏是家譜之本,家譜因姓氏而生
中華姓氏,至今已有五六千年歷史,大量姓氏的產生是在夏商至秦漢這一歷史階段,至今也有三四千年,隨著大量姓氏的產生和世系的延續,以及姓氏家族繁衍帶來的人口激增,家譜也隨之產生和發展,于是就有了口述家譜、結繩家譜、甲骨家譜、青銅家譜、石碑家譜等,而甲骨家譜、青銅家譜、石碑家譜就是用文字記載一個家族的姓名及關系,因此成了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實物家譜。
家譜在命名時,通常是在“家譜”之前,冠以姓氏,如《張氏家譜》、《李氏家譜》等。姓氏穩定,家譜也就穩定,姓氏的包涵內容發生變化,家譜記載也隨之變化。姓氏信息的演變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由單一到豐富的歷史發展過程,家譜以前側重于姓氏及關系,隨著姓氏所含信息的增加,家譜所記載的內容也隨之增加,續修的家譜通常比始修家譜增加了很多內容和篇章。歷史上,姓氏級別的不同,也決定了家譜的叫法不同,如皇帝姓氏的家譜稱帝系、玉牒,記載諸侯姓氏的家譜成世本,記載普通姓氏的家譜稱家譜或宗譜等。
2、家譜理順了各姓氏家族橫的關系和縱的脈絡
作為姓氏文化的表現形式,家譜記錄了家族的歷史,聯結起了以血脈關系為紐帶而繁衍生息的人們。各姓氏家族內部的血緣關系,必須十分清楚,這種組織才能夠延續和傳承。即使他們的家族分裂成了橫向許多新家族,如:兄弟、堂兄弟、姊妹,一房、二房、三房,一支、二支、三支等等,在家譜里面各新家族之間的血脈關系也必須理順。不然的話,分者多不能詳,本來是同宗,也會視之為秦越,宗派紊亂,疏宗離祖,戶口流亡。
姓氏在家譜里排序,從奠基始祖或始遷祖開始,依次排列世系順序,始祖及始祖母是誰?他們有幾個兒子,名字是什么?他們的妻子又是誰?又各有幾個兒子?不分政治地位,不分富貴貧賤,入譜的姓氏、生卒、婚姻及子孫后代等,縱向一代續一代,中華姓氏幾千年來,就這樣以垂直方式在各自的家譜里理順并記載了下來。
3、姓氏里所攜帶的歷史信息,要靠家譜傳承下去
家譜既是姓氏的歷史讀本,又是姓氏的文化讀本。每個姓氏,每個家族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族系,都有著自己的文化、歷史。許多人都很想了解關于自己姓氏的有關信息,尤其是家族的淵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出自己的家譜,這樣自然就有了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不管怎樣說,家譜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一個亮點,這方面有著最權威的記錄。甚至是因為避難、戰爭、政治等因直接改姓,收養、繼養、入贅改姓,現代人的學歷、職業、婚姻、主要業績等信息,都是家譜可以收錄的。
隨著家譜的不斷延續及姓氏信息量的不斷增加,家譜隔一段都要續修,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之說,豐富的姓氏傳記等信息,常為其它史料不能收錄。家譜是一個個姓氏人生的記錄,是血脈流淌的記憶,是一座豐富的歷史文化寶藏,古為今用,今為后用,大量豐富的姓氏信息,靠口傳心記,延續是有限的,而家譜則是最有效的傳承方式。目前,國家收藏最多家譜的地方是上海圖書館,約有21000種,十九萬冊,就記載有不少珍貴的名人信息,如《孔子家譜》、《王羲之家譜》、《劉少奇家譜》等。
總之,姓氏和家譜相輔相成,有著十分特殊的關系,家譜就是一個個姓氏譜。姓氏在家譜里排序,姓氏在家譜里傳承,姓氏在家譜里尋根,姓氏在家譜里凝聚;家譜是姓氏的主要載體,家譜里流淌著一個個姓氏割舍不斷的血緣關系,家譜里積淀著源遠流長的姓氏和民俗文化,家譜保證了姓氏傳遞的穩定性,家譜的出現本身就為姓氏文化的發展賦予了新的內涵。
二、探討姓氏和家譜文化的現實意義
種類繁多的姓氏,豐富多彩的家譜,是我國悠久歷史的一份重要文獻。究其現實意義,學者自然會從學術的角度來論證,政府人員則會從是否有利于社會管理、是否能推動經濟發展的層面來闡述,社會團體、普通民眾、特別是華僑和私營業主,說起探討姓氏和家譜文化的意義,那可就大了去啦!具體有多大,則眾口不一,但從他們“認祖歸宗”的勁頭,大辦盛會、大把花錢的行動上,足以詮釋姓氏和家譜文化的意義了。筆者僅就有利于追本溯源,有利于內穩外聯,有利于史料共享,有利于自身完善四個方面淺述如下:
1、有利于追本溯源
在中國每個人都有姓氏,人們初次交往,總要先問:“您貴姓”?特別在外地,如果發現是同姓,馬上就親近了許多,認為“五百年前是一家”,“都是大槐樹底下走出來的”。其實不然,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說過:調查發現,一個大姓可能有上百個來源,比如中國大姓之一的“李”姓,有些來自“嬴”姓,有些來自“趙”姓,唐朝時“李”姓被李世民分賜給了開國元勛,甚至在后魏時期,鮮卑的復姓也有改成姓“李” 的。只有通過對姓氏和家譜的進一步研究,追本溯源,修書續譜,連支連宗,才能明血緣,別婚姻,促進人類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從基因的類型分布就可以直接追溯到家族的父系起源,而通過后代基因分析,也可以找出共同點,推出祖先的基因。姓氏及家譜的記載,恰恰可為基因追根溯源事先提供線索、事后提供佐證。
一般姓氏的家譜,都是從始祖、始遷祖到修譜時按世系先后登錄,但由于宗族世系久遠,其淵源及各支繁衍脈絡難免失斷不清,通過進一步研究發掘,就可加以辨明,正本清源,使更多尋根者的夢想成為現實。
2、有利于內穩外聯
姓氏和家譜文化的內容,除對世系的記載外,都有“家訓”、“家規”、“族規”之類的內容,如:敬長老,孝父母,睦近鄰,崇節儉,恤孤寡,戒淫逸等。有的還講述了祖先們萬難不屈,艱苦創業,忠君愛國,清正廉潔,大義凜然的高風亮節。宣傳的是敬祖尊宗,遵紀守法,教子成才,自強不息的家風。與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國之穩看民之親。每逢春節和清明節,許多姓氏的家族都要舉行各種祭祖活動,定時編修家譜,舉行頒譜儀式,長輩主持,族人參加,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使廣大族人相互了解溝通,相互交流切磋,相互守望扶持,共謀事業發展。同時,對家族成員內生活困難、孤寡老弱進行經濟和情感上的幫助。一個個家族和睦相處、穩定興旺,國家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及文明進步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河南省地處中原,在人口靠前的300個大姓中,有171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我省,我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姓氏和家譜文化資源,特別是新鄭皇帝拜祖大典,鄭州公祭炎黃二帝活動,周口姓氏文化節等一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加深了全球華人對祖根地的了解,更加激發了海內外華夏兒女敬祖尊宗的熱情,尤其是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以及新加坡等大量華人聚居的東南亞各國的華人,紛紛以姓氏為單位,成立了各自的姓氏宗親聯誼會,有的還分成了修譜和商會兩部分,一方面尋根問祖,修書續譜,另一方面積極捐資或投資興業,不僅有效促進了祖籍地經濟的發展。
通過對姓氏和家譜文化的科學探討,必將揭示全世界中國姓氏和家譜的信息,這就會在更大范圍內為全球華人提供更全面、更系統、更詳實的資訊 ,聯系更多的華僑涌入尋根謁祖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