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草视频网_欧美一级aa片系列_婷婷亚洲综合_日本理论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您現在位置:河南省家譜文化研究院 >> 家譜周報 >> 瀏覽文章
為什么潮汕多祠堂?
admin 2018年12月26日

潮汕人建造祠堂,歷史悠久。

timg (13).jpg

明《永樂大典·卷五千三百四十三·祠廟》云:“州(潮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韓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澤在人,久而不磨,于是邦人祠之。”“宋咸平二年,陳文惠公潮,立公祠于州治之后。”可見,早在唐宋時期,潮汕已有祠堂出現,不過那時的祠堂是為了頌念韓愈蒞潮時的政績,而建祠以祭之。宋元以后,潮汕一些有一定官銜品位的貴族也設立祠堂,追祀先祖,于是潮汕便出現了“望族營造屋廬,必建立家廟”(清乾隆《潮州府志》)。而庶民,法令是不允許建造祠堂的。至明中葉以后,朝廷才準許平民修建祠堂,民間建祠之風便興盛起來,出現“聚族而居,族必有祠”。


潮汕人的先祖都是來自北方的漢人,在數次人口大遷徙中被迫背井離鄉,舉族南遷,經由福建莆田和江西等地進入潮汕平原,在生存下來后,先祖們不忘本,一直牢記祖籍,所以必修族譜,必建祠堂,每逢節日必祭祖寄托哀思和鄉愁,千余年來,潮汕人都謹記祖訓,不敢大意,這也是今日潮汕諸多風俗的根本。


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潮汕人的祖先又開枝散葉,同一個姓氏的后代可能散落到各地居住,于是一般的祠堂的族譜中,都會有個遠祖排在最前面,接著就是本地這支的祖先和本族的名人,每逢重大節日或祖宗忌日,就是子孫聚會之時,此時,除了提醒子孫不忘祖宗之外,也是族人聯系親情的時機,更是以祖先的德行來教化子孫,以祖先的作為來激勵大家砥礪前行,千百年來,祠堂祭祖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也讓宗族文化代代傳承了下來。

timg (11).jpg

潮汕祠堂的基本結構,有兩廳夾一庭的兩進式和三廳兩庭的三進式兩種。其建筑系統地運用木雕、石雕、嵌瓷這三大潮汕建筑工藝,裝飾豪華,富麗堂皇,雄偉壯觀,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潮汕祠堂還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如普寧市西社鄉永思堂存有民國修建碑記,從中可以了解該祖源流及世系輩序,這對研究該簇歷史有很大的幫助。澄海市后溪鄉芳莊堂,堂正中入門有一祖墓,這一現象在潮汕是極其罕見的。


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地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經常出現,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于漢代,當時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后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余稱宗祠。

timg (12).jpg

祠堂的寬大、堂皇是富裕顯赫的標志。


在鄉村,一般是一姓至少就有一座祠堂。子孫多了分“房”,離開原居住地另擇地建房,形成新的村落,慢慢就有了房祠,如澄海隆都鎮后溪村除了一座“金氏大宗祠”,還有12座“金氏宗祠”。也有幾姓合建一個祠堂的,如饒平海山鎮上港村有一座祠堂叫做“八氏宗祠”,在100多年前由該村邱、李、賴、薛、田、葉、周、柯八姓族人出資共建的,堂號“集成”,堂聯:“集八氏以聯宗,沛沛浩浩,三江五湖源流長;成一堂而共祀,綿綿延延,萬紫千紅枝葉昌”。


建祠堂很講究,事先要請人擇地,選好位置、定好朝向。動土時,祠堂派下的人都聚在一起;祠堂做好后,大擺酒席慶賀。祠堂的造型和結構也非常講究,多為二進或三進,兩扇大門,祠堂內用木柱或石柱頂住橫梁,頂端雕梁畫棟,飛禽走獸栩栩如生;祠堂前小后大,層次分明;祠堂外形飛檐翹壁,氣勢雄偉壯觀;祠堂門口大多擺放一對大石鼓,給人威武莊嚴之感。祠堂的寬大、堂皇是富裕顯赫的標志。


建造祠堂最初用于村人聚會、議事,完全是一個公共場所,功能近似如今的會議室。在文明程度比較落后的年代,人們崇尚的是家族精神。村里發生了什么重大事情,家庭或幾個人解決不了,族長便召集族眾大會,大家商議,最后由族長定奪;若是本村與外村人發生了重大沖突事件,族長召集大家商議應對辦法。


村里人婚禮壽禮也喜歡在祠堂里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家里有老人去世,也借用祠堂操辦伙食。祠堂里最熱鬧的時候要數大祭和“食丁桌”。每年冬至大祭和正月“丁桌”,當天不管是陰晴冷暖,祠堂里都是滿滿當當的。祭禮完畢后,便將祭祀豬肉和祭品平均分給各家各戶。至于年內“添丁”的,便到祠堂做桌請老大、請族人。八個人圍坐一張八仙桌,邊喝酒邊談事,晚輩敬長輩,小的敬大的,祝福聲不斷,整個廳堂里熱鬧非凡,熱情高漲。如果平時鬧了矛盾、慪著氣的人,在你來我往的碰杯聲中,會把怨氣拋到九霄云外,從此和好如初。這一習俗,現今有些村莊仍沿襲著。

timg (10).jpg

除此之外,有的祠堂是為了紀念某一個人而建的,出自一種感佩報恩行為。隆都后溪村的“孝思堂”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500多年前,該村出了一位叫金端潔姑娘,及笄之年發誓“貞烈不嫁,愿事親終老”。作為一個“不嫁女”,在“重農抑商”、“重義輕利”的社會環境下,她不是卑守閨閣,而是沖出世俗樊籬,勇敢自立門戶,學釀造,辦酒坊,開商號,賣酒又買糧,使產銷進入良性循環。發達后,她沒有循當時“棄土從商”的通例,而是利用商業積累的資本,置買100多畝田地,擴大再生產,事業如日中天。姑娘身后留下一筆豐厚家資和精神財富,侄孫輩皆奉她為祖先,世代尊稱為“祖姑娘”。明末,裔孫們聯合建成一座“雙背劍”祠堂,門匾榜書“金氏宗祠”,堂上供奉“不嫁姑”神主。堂號“孝思”,表明永世不忘祖姑艱苦創業、勤儉持家之美德也。這個感人的故事至今在澄海各地廣為傳頌。


今天,許多鄉村祠堂都被修繕一新,被人們賦予了新的意義:把家族中的一些有積極教育意義的故事書寫懸掛在墻上,讓子孫閱讀,而且村里的紅白理事會、修路筑橋理事會、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等都在祠堂里開會,共商建設和諧美麗家園的大計,把古老祠堂演繹得更加魅力四射。

文章點評
在線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