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0日至21日,由河南省家譜文化研究院、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家譜編修培訓班(第十一期)在鄭州成功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位家譜主編齊聚鄭州,學習家譜編修知識,探討修譜中遇到的疑惑。整場會議,氣氛熱烈,干貨滿滿!
穆朝慶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詞
會議伊始,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穆朝慶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詞。穆朝慶指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和河南省家譜文化研究院連續舉辦十期家譜培訓班,就是希望更好的普及家譜編修知識,培養一大批合格的家譜編修人才。從進入會場,我就感受到大家對家譜編修工作的熱情,讓我們備受鼓舞。我們將不斷加強對家譜文化的研究和宣傳力度,堅持把家譜培訓工作常態化,為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魏育林解讀中國家譜的前世與今生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黨支部書記魏育林從中國家譜的起源、現狀和展望三個部分縱論中國家譜的前世今生和展望未來。他對中國家譜從口述家譜、結繩家譜、甲骨文家譜、金鼎文家譜、西周時期家譜、魏晉隋唐——家譜的興盛期、宋代家譜的廣泛普及和平民化到明清家譜的數量迅速發展和1980年代以來家譜的續修和創新九個階段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
魏懷習解讀家譜內容體系、剖析家譜編修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河南省家譜文化研究院院長魏懷習詳細介紹了家譜的編修要點,從譜名、凡例、序言、姓氏源流、世系圖表、墳塋祠堂、藝文、后記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引用了大量的案例,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和繪聲繪色的講演,將一個個家譜編修難點拆解開來。
魏懷習院長特別就“女性該不該入譜”、“入贅、繼子要不要入譜”、“姓氏圖騰的來源”等熱點問題和與會者進行了交流互動。
黃慧子介紹智能家譜的優勢和特點
河南省家譜文化研究院副院長黃慧子介紹了智能家譜編修軟件的情況。
黃慧子指出,智能家譜是河南省家譜文化研究院十幾年來精心研究打造的人工智能家譜網絡編修排版系統,利用現代科技和互聯網技術,把傳統的家譜構建為網絡共享平臺。該軟件可將多達16種標準格式的家譜自由轉換,實現紙質譜、電子譜、網絡譜、微信譜、光盤譜、手機譜同步生成,六位一體。自2018年11月份正式開放系統以來,已經有上千個家族采用了該軟件進行家譜編修排版。該軟件可以實現多人異地同步錄入,免去了常規修譜東奔西走的很多麻煩。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經費,而且還極大地降低了校對出錯率,可謂是一舉兩得。
黃慧子和魏冬一起演示智能家譜軟件的使用方法
演示中,河南省家譜文化研究院智能家譜中心主任魏冬現場創建新譜,快捷錄入族人資料,并在線生成多種家譜格式,一次錄入,16種家譜格式自由轉換,極大地提高了修譜排版效率。
系統演示完畢后,與會者報以熱烈的掌聲。大家對智能家譜編修軟件豐富的功能和簡便的操作流程給與了高度評價。
會議結束后,還有不少學員興致盎然,要求工作人員進一步介紹軟件情況。
孫三治介紹姓氏字輩的奧妙
老家河南家譜館副館長孫三治說,常言道“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足見父母為子女取好名的重要性。以往家族編寫家譜的時候,非常注重字輩排序,字輩排序就是為了給家族人丁起名用的。古時候起名,都是按照“姓+族輩+名,家族式的起名方式,輩分,作為族譜上的約定俗成,有史以來都是不可輕易改的,除了規定家族縱向的血緣關系外,還帶有祖先對后人的寓意名望、寄托理想。
牛振合介紹家譜常用名詞釋義和用法
河南省家譜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牛振合指出,族譜里面,常見“昭穆”、“世系”、“嗣子”、“邑庠生”、“太學生”、“楚南”、“江右”、“湘右”、“價接”、“登仕郎”等名詞,這些都是讀老譜所必須搞清楚的名詞。牛振合通過一個個圖文并茂的案例將這些生澀的詞匯變得簡單易懂,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位學員踴躍上臺講述自己修譜的故事
在自由交流環節,來自不同地方的七位學員踴躍上臺,講述自己修譜的故事。
他們中既有年過七旬的老者,也有九零后正青春的年輕人,大家關注家譜、編修家譜,恰恰是整個社會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看到中華優秀文化得到發揚傳承,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這也是我們堅持舉辦家譜編修培訓班的意義和動力所在!這更堅定了我們專注于宣傳家譜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和決心!接下來的十月份,第八屆中華家譜展評大會將在鄭州舉辦,我們期待與大家再相會!
頒發結業證書
活動最后,魏懷習、魏育林、牛振合、孫三治等為各地學員頒發結業證書,并合影留念。